广东中山草菇大田纯稻草高效栽培新技术
基金项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建设科技推广项目(2017 推 0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乡村产业振兴项目(t20180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201607),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201704020038)
草菇大田纯稻草栽培新技术是在传统大田栽培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稻草前处理、播种及后期管理等措施,使草菇产量提高 1 倍以上,每 667 m 2 产值可达 2.4 万元,已成为广东中山草菇栽培的主要模式。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别名广东菇、中国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广为消费者喜爱。自然条件下草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地区,我国草菇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台湾、海南、云南和四川等地区。广东是全国最大的草菇生产省份,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清远、惠州、韶关、河源、中山、潮汕等地。
中山历来有栽培和消费草菇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广东省最大的草菇种植基地,鼎盛时期中山草菇远销香港、澳门和台湾。传统栽培模式是盛夏时期利用早稻收割完、晚稻还没栽培的空挡期,就地取材,利用稻草栽培草菇,栽培后的菌渣直接还田继续栽培晚稻,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近年来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中山独特的水稻—草菇、草菇—蔬菜大田轮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纯稻草栽培的草菇味道鲜美,口感远超废棉渣、棉籽壳等其他原材料栽培的草菇,非常受市场欢迎,常常供不应求。但传统的大田纯稻草栽培存在堆料过高、过厚,堆料中心易出现缺氧,透气性、保水性差,不利于草菇菌丝生长,产量低;稻草未经预发酵直接使用,草菇转化率低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改变原材料(稻草)前处理、播种及后期管理等措施,对传统大田栽培技术进行了优化和改良,使大田草菇的产量和品质均得到了提高,且栽培草菇后的菌渣还可作为有机肥再次用于下茬蔬菜作物种植,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了蔬菜品质。与传统大田稻草栽培相比,改良后的新技术使草菇产量提高 1 倍以上,每 667m 2 产值达 2.4万元,已成为广东中山草菇栽培的主要模式,年栽培面积约 133hm 2 (2000亩)。
1 栽培季节
草菇属高温型恒温结实性菌类,一般而言,当地月平均温度 22℃以上,日夜温差变化不大,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下均可栽培。子实体发育温度 24~33℃,以 28~32℃最适宜。南方地区4~10 月、北方地区 6~10 月、中山地区清明后到11 月中旬均可种植。
2 稻草预发酵
稻草预发酵这一步骤非常重要,传统的大田栽培都是采用新鲜晒干的稻草直接种植的,未经发酵的稻草虽然保水、透气性等适合草菇生长,但是草菇菌丝不能充分利用稻草的营养物质,导致草菇产量低。而新技术通过对原材料进行自然低温发酵,有效降解了稻草表面的蜡质、硅质等大分子物质,使草菇菌丝更容易吸收稻草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产量。选择新鲜无霉变、无污染、无杂质的干稻草,无农药残留,稻草原材料应符合 ny5099 的规定。
稻草应保留自然状态,不要切断或粉碎。收集或购买的稻草用清水喷淋,以稻草有水开始滴出为度(含水量 70%~75%),避雨堆沤存放,料温保持在50~70℃,每月翻堆1~2次,发酵3个月以上(彩色图版 1),发酵好的稻草可存放 3~5 个月或 6 个月以上。一般来说,稻草一次性淋够上述要求的足量水分即可,后续自然堆沤时无需再淋水。但在堆沤发酵过程中如果发现稻草堆有白烟飘出,则证明水分不够,要及时翻堆,并添加适量水继续发酵。经自然低温发酵,符合标准的稻草颜色呈黄褐色,保持稻草原有的结构,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手捏明显感觉有软化但是没有腐烂或折断。此时,稻草表面的蜡质、硅质等不容易被草菇菌丝分解利用的大分子物质被降解,粗纤维等大分子物质也分解为有利于草菇菌丝吸收的简单物质。没有发酵好的稻草判断标准为:稻草颜色呈金黄色,保持稻草原有的结构,硬度大,缺乏韧性,手捏明显没有软化。发酵过度的稻草判断标准为:稻草颜色呈棕褐色,失去稻草原有的结构,缺乏韧性和硬度,手捏稻草容易粉碎(彩色图版 2)。
3 品种选择
白草菇抗性好、出菇早、产量高,但易开伞,如v9、v844。黑草菇抗性不如白草菇,但不易开伞,子实体形态好,如 v26、v971。
4 整地做畦
先清除栽培场地上的杂草、杂物,然后用农用碳酸氢钠兑水泼洒,以杀灭蚯蚓、蝼蛄等地下害虫。挖排水沟,做畦,畦宽 60~100cm、高 10~20cm,长度不限,畦间距 50cm 左右。
5 原材料处理
栽培前一天,将发酵好的稻草原材料浸湿〔浸泡 2~3h(小时)即可〕,可放置到大田垄沟里,用清水完全浸湿后排去沟里的水,沥去稻草多余水分;或者营造简易水池浸泡稻草,捞起稻草后沥去多余水分,2 种方法均要使稻草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 70% 左右。
6 播种
播种时先在畦上撒 1 层草菇菌种,然后将处理好的稻草铺到畦上,厚约 10cm,再撒 1 层菌种,播种量为 500g·m -2 。保持大田土壤湿润,湿度约20%。播种后人工轻轻踩踏菌种和稻草,使其与大田表层土壤充分接触,使菌种、培养料、土壤微生物、土壤有益元素等充分混合。将混合后含菌种的稻草切成 3 段,垂直畦面切,每段长度约 20cm,然后将两边的培养料堆叠到中间,使培养料厚度达到 20~30cm,气温高时铺薄些,反之则厚些。稻草均匀切段非常重要,因为稻草垒起来后可以使切口对齐,这样有利于保持堆体的温度和保水性,同时还可以增加出菇面积。如果稻草长度不一,排列不整齐,稻草间空隙较大,保水、保温性会差。将培养料堆叠至 20~30cm 厚也非常关键。常规方法是将培养料堆叠至 50~60cm 厚,堆料中心会产生缺氧、缺水、堆温过高等问题,而新技术培养料堆叠的厚度和长度恰当,既能保持较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同时又能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通过播种工艺的优化处理,可以使草菇更快速生长,同时又可以降低污染发生的概率。播种后用透明薄膜覆盖培养料表面,料温保持在 28~35℃,基质含水量保持在 65%~70%,有条件的还可以搭建小拱棚,保温、保湿效果更好。
7 发菌管理
播种后 2~3d(天),视光照和气温情况适时揭膜,盖上 1 层薄稻草保温保湿,并搭建简易遮阳棚,遮阳棚与畦同宽,高 1m 左右(彩色图版 3)。培养料湿度保持 65% 左右,田埂、培养料周围适当喷水保湿,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 85% 以上,培养料温度保持 30~35℃。此时可见菌丝萌发,铺满培养料表面,甚至爬到田埂上,使田埂上也长满白色透明状的菌丝(彩色图版 4)。
8 出菇与采收
播种后 4~6d(天)进入出菇期管理阶段,注意喷出菇水,菇蕾刚刚发生时不宜用水直接喷草堆,湿度不够时,通过向空中喷雾加湿,保持空气相对湿度 85% 以上。当菇长至手指头大小时,如空气相对湿度低、培养料偏干,可以采用喷雾的方式增加空气湿度,并适当以喷水的方式增加培养料的湿度,防止幼菇缺水干枯。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 10~11d(天)开始有菇采收,采收标准:菇体圆正饱满,手捏略感变软时即可采收,尽量在蛋形期未开伞前采收(彩色图版 5)。也可根据当地市场的消费习惯进行采收,有些人喜欢食用刚破包被不久的草菇(彩色图版 6),这时的草菇味道鲜嫩可口,产量也更高。采收时应一手按住菇体部位料面,一手抓住基部,轻轻将菇体摘下,避免把周围的培养料和其他幼菇弄伤。第 1 潮菇采收后,清理畦面上的死菇及杂物,同时排水沟内灌满水,若畦面发白偏干,可淋清水盖上薄膜进入第 2 潮菇的管理。整个栽培周期 20d(天)左右,一般可收获 2潮菇。管理得当可采收 2~3 批,生物转化率可达20% 以上,比传统栽培方法增产 1 倍以上,每 667m 2 产值达 2.4 万元。
9 病虫害防治
由于草菇生长周期很短,从现蕾到采收仅仅几天时间,整个生长和繁殖过程 20d(天)左右。若用农药防治,往往农药的残效期未过,草菇已可以采收,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因此,草菇病虫害的防治也和其他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一样,防重于治。培养料过湿、播种后雨水过多、培养料和小拱棚缺氧等均会引起杂菌污染,如绿霉、鬼伞等,因此大田要开排水沟,发菌期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增加氧气含量,从播种至出菇期间均要注意通风换气,通风适当不仅菇的质量好,还可减少杂菌的发生。
10 菌渣处理
采收完后的培养料经过草菇菌丝分解以及草菇菌丝本身含有的蛋白质、有机质等,是上等的土壤改良及营养补充剂,可直接回田用于下一茬蔬菜或粮食作物种植(彩色图版 7),无需另外运输丢弃处理,循环利用,节能环保。